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资本主义在意大利之外的整个欧洲发展开来。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美学特征:艺术家们对艺术作品情感予以前所未有的投入。音乐形式上主要强调以下特征:节奏比前一时期有了更大的变化,节奏连续、反复、强烈;旋律常用颤音及自由运用其他加花装饰技巧,形成了该时期的一大风格。结构上,复调音乐、对位手法的运用在巴赫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但其旋律音乐在通奏数字低音的基础上,促进了歌剧音乐的诞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延伸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观念。作曲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规则。17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剧乐派创始人蒙特威尔第开始使用代表一定形象的主导音乐动机的主调音乐。乐队中的震音和拨奏演奏手法,在乐队中运用不协和音加强表现力,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相信人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代表的是情感派音乐美学思想。那不勒斯歌剧派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蒙特威尔第的情感表现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他在歌剧中首创了乐队序曲模式,为后来的交响乐套曲形式奠定了基础。乐器开始有独立的表现性能,并且在歌剧的伴奏中能够独立地塑造音乐形象。
18世纪在欧洲开展的文化运动,成为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该运动始于英国,发展于法国,最后形成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歌颂“自由”、“平等”、“博爱”,高举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旗帜的文化启蒙运动为思想理论变革做了准备。在欧洲乐坛上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首先在音乐的实践中,音乐织体上和声性的主调旋律性音乐开始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乐队乐器日益完备,通奏低音逐渐从乐队中消失。这些现象与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的剧烈争论有关。主张主情论思想的德国音乐理论家马泰松视旋律为音乐基础,他认为音乐的美主要来自于旋律的表现,音乐旋律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波动。而“和声派”的代表拉莫,站在传统音乐美学的角度上,对音乐与数字的关系加以肯定,认为音乐的美应当看做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启蒙思想还影响到一场歌剧改革运动。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中,歌者肆意卖弄技巧、虚荣的表演,无视作曲家的意图,毁坏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表现力,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决心改革这种现象。他强调,歌剧应当以音乐为主,歌词及其余的动作只是辅助或加强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求单纯的音乐美,回归音乐应有的功能。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为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正确的音乐思路,这一点对后世的古典主义歌剧及其浪漫主义歌剧有深远的影响。